压在箱底的军功章 ——老兵赵玉先的英雄往事

作者:来源:安康日报发布日期:2023-12-11 10:42

年轻时的赵玉先。

赵玉先所获荣誉。

18岁,正值青春年华,一头扎进抗日游击队;23岁,在瓦子街战斗中浴血奋战40多个小时,击退敌人30多次,全连140人,牺牲127人,他成为幸存者之一;经历无数次枪林弹雨,荣获两次“一等功”,获得“解放”“独立自由”等多枚奖章……他就是赵玉先,一位直到离世也未曾向外界展示“功勋薄”的老兵。

1990年,当时身为陕西平利合作社退休职工的赵玉先去世后,子女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压在箱底的证书、奖章以及陈旧的军装,但他们此前从未听父亲说过立功的事。2023年3月,他的后人在网络偶然看见“硬骨头六连”的一面旧战旗上有“赵玉先”这个名字。“这个‘赵玉先’是不是我们的父亲?”今年夏天,赵玉先的子女带着疑问来到“硬骨头六连”,经过核实,最终确认赵玉先为“硬骨头六连”的一名战斗英雄。

陆军某旅“硬骨头六连”是一支有着红军血脉、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连队,组建84年来,先后参加战役战斗161次,荣立一等功9次、二等功28次。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称号,198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

2023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片《逐梦》第六集《永远守住根与魂》,播放了“硬骨头六连”寻找抗战老兵赵玉先的故事。自此,这位深藏功与名数十载的老英雄在离世30多年后,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全连仅剩13人,也要拼死取得“最后的胜利”

1925年,赵玉先出生在山西省原平县辛庄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8岁起为地主放羊谋生,饱经压迫和剥削。1938年,日军占领山西后,经常进村烧、杀、抢、掠。眼睁睁看着同胞被残害、家园被掠夺,赵玉先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侵略者付出代价!18岁时,他毅然选择加入了新庄村抗日游击队,后在队长的带领下,投靠了晋察冀军区哼代支队。

因为作战勇猛、不畏艰难,1944年赵玉先被任命为支队第四班长,先后在山西嵉县、代县、原平、忻州、五台以及河北邢台、石家庄等地与日军进行抗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的四班消灭了鬼子100余人,一时轰动上下,被人称为“虎将”。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哼代游击队被列为中央正规军三五八旅,由于表现突出,赵玉先被任命为四团二营六连二排排长,在彭德怀、贺龙的带领下,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

1948年2月,历史上西北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瓦子街战役”打响。在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纵队、7.2万人的兵力,利用黄龙县瓦子街地区的地理优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

在本次战役中,赵玉先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连,当敌人进入瓦子街包围圈后,全员将士在他的带领下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敌人30多次由排到营规模的进攻。所有子弹打完了,赵玉先便脱下棉衣,拿着刺刀与敌人拼杀。全连140人,127人血洒疆场,赵玉先仍然顽强地坚守阵地,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最终成为全连幸存的13名战斗英雄之一。

“据父亲后来讲,那时候打仗什么也不怕,当时敌人拿枪拖照着他胸腔就是一下,把肋骨打断了3根,他仍坚持抵抗。”赵玉先的大女儿赵清玉回忆,“父亲说‘我一点也不后悔,那么多人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了,可我赵玉先活下来了,我还有后人,我是幸运的。’”

“140名官兵牺牲127人,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作为连长,如果有战争,我们要申请的肯定是最难的那场战斗、最危险的那场战斗。”在央视的镜头下,陆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连长王刚说。

炮火近在咫尺,也要做到“最后一个撤离”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各个纵队向荔北国民党防御阵地发起的荔北战役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赵玉先所在的七一四团六连,素以“能攻善守”著称,奉命守卫在胶泥坡口,掩护主力部队向后转移。

由于国民党军队一整天的重炮轰击和飞机扫射,六连阵地和上级之间的通讯联系已经断绝。两翼的兄弟部队根据上级安排,在黄昏后悄悄撤走,而赵玉先和六连的战士们因为未能及时接到命令,在胶泥坡阵地上浴血奋战了一整天,直到营里发现并派人通知才决定撤出。但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借势偷袭,赵玉先主动请缨与其他两名将士继续留在阵地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监视。

“国民党军队近在咫尺,将士们都已撤离,继续留在这里就像守在狼群门口的羊,境地十分凶险。”赵清玉分析说,“父亲这分明是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在荔北战役大获全胜后的表彰大会上,赵玉先荣立一等功。之后几年,赵玉先又参与了解放青海的一系列战斗,过程中由于表现突出再记一等功,并被任命为二营六连副连长。新中国成立后,因表现优异,先后被提为五五师一六五团九连连长、二营副营长,并于1955年荣获“解放”“独立自由”奖章。

如今,赵玉先的故事已成为“硬骨头六连”教育官兵敢于牺牲、对党忠诚的生动教材,也成为连队官兵逢人必讲的英雄故事。先辈传承下来的基因已流淌进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官兵的血脉中。

病危寸步难行,也要交齐“最后一笔党费”

1962 年,赵玉先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青海辗转奔赴大西北,来到妻子的家乡——陕西省平利县开展工作。自此开始了在秦巴山区“隐姓埋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日子。

“过去经常有人劝说父亲去找组织帮忙安排工作,父亲总是义正词严地拒绝。”赵清玉回忆,在平利县生活期间,赵玉先从未跟别人提起过自己的战功,更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后来为了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赵玉先和群众一起组建了陕西平利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

“那时候,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合作社的工作上,不分白天黑夜帮助群众谋发展。在生活中,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赵清玉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父亲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革命的本色,永葆奉献初心,从不居功自傲”。

赵玉先育有6个子女,在他本人的影响下,四女儿和孙子都选择了当兵,女婿中也有三个从军。“四妹去新疆当兵时候,父亲专门交待她:‘你既然选择了从军,就要在部队里好好干,要能吃苦、讲奉献,决不能当逃兵。假如你当了逃兵,你就不是我赵玉先的女儿’。”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赵清玉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

在赵玉先的所有身份中,党员是他最看重的身份之一。自1948年入党后,他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仰,一生都不曾动摇。1990年,他病情危重卧床期间,仍记挂着没交的三个月党费。“当时家里穷,大家都没钱,我们几个子女一起想办法才凑齐了这笔党费。在帮助父亲交完党费后,他才如释重负一般离开了我们。在他心里,这是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赵清玉哽咽着说。

在赵玉先离世后的30多年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鼓舞着子女们。“无论面临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想起父亲。和他比起来,和打仗比起来,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什么。所以无论走到哪,面对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是不怕的。”赵清玉说:“父亲的革命精神、党性修养、为民情怀、顽强意志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2023年,在和“硬骨头六连”“相认”后,赵玉先的子女们毫不犹豫地将父亲曾经穿过的军装捐给了部队。如今,“硬骨头六连”老连旗上的66位老英雄,已经找到了11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
关闭
Baidu
map